2022年11月3日,TOPS课题组第116期组会于通达馆A436线上线下同时召开。承接第115期组会,本次组会将继续由3位2021级硕士生吴学绵、冯不凡、唐揽月带来自己开题答辩的内容,分别和大家交流讨论《城市大规模路网自动驾驶专行区布设方案仿真优化》、《异质性城市路网拥堵溯源与传播模式发现》和《基于认知理论的数字驾驶人建模与应用》,课题组的所有老师和全体同学出席了本次组会。
首先是吴学绵与大家讨论《城市大规模路网自动驾驶专行区布设方案仿真优化》。在人机混驾的背景下,自动驾驶专行区是满足交通设施可行性、交通需求组织的关键方案,他指出与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相比,自动驾驶专行路段更适用于城市大规模路网,且对路网效率有提升作用。在研究现状部分,他指出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AV在微观场景下,且静态、解析、理想化的评估方法可信度低,泛化性差,在专行区布设领域缺乏对AV需求不确定性的关注,缺乏对问题降维的考量。他将研究目标确定为采用仿真优化的方法提升AV专行区最优布设方案求解精度,研究内容为基于DUE+DSO混合动态交通分配框架搭建自动驾驶专行区下的人机混驾交通出行场景,针对AV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专行区离散路网鲁棒设计问题(NRDP),通过基于多类代理模型的仿真优化方法求解最优专行区布设方案。最后,他介绍了该研究的创新点和可行性。
吴学绵汇报时刻
在问答环节,孙剑老师就自动驾驶专用路段引起的周边居民最后一公里难题进行提问;秦国阳博士就如何验证自动驾驶专行路段的系统效益进行提问;杭鹏老师就设计方案的鲁棒性以及如何评价鲁棒性进行了提问并给出建议;李政就自动驾驶专行路段设计方案在实施细节上的优化,系统的鲁棒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接下来冯不凡为大家带来了《异质性城市路网拥堵溯源与传播模式发现》的汇报。路网拥堵的传播是交通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同城市间的路网结构、交通需求存在异质性、因此具有不同的拥堵传播扩散能力,同一城市路网结构自身也存在异质性,拥堵分布有空间差异,异质性城市路网拥堵溯源与传播模式发现对交通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献综述部分,他指出现有研究缺少对路网拥堵时空异质性的考虑,缺少对拥堵源头分布特征以及拥堵传播模式机理性的解释及探究。他将研究内容确定为在路网拥堵子区动态划分的前提下,分别对异质性拥堵子区进行拥堵溯源,并探究拥堵源头特征,分别建立传染模型,描述传染模型参数的动态变化,建立传染模型参数与异质性拥堵子区域特征之间的机理解释模型。最后,他介绍了研究的已有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工作规划。
冯不凡汇报时刻
在提问环节,孙剑老师就该研究的优势以及结果的评价验证等问题进行提问并给出了建议;张小卉就拥堵子区的动态划分,拥堵传播的机理表现等问题进行提问;杭鹏老师就解析拥堵机理的应用前景进行提问;岳李圣飒老师就拥堵子区划分的标准等问题进行提问;田野老师就拥堵溯源的问题界定、创新点、研究的应用前景等提出建议;秦国阳博士建议通过添加交通控制方案以扩充拥堵溯源的应用性;倪颖老师就论文的创新点提出了建议。
最后,唐揽月为大家带来了《基于认知理论的数字驾驶人建模与应用》的汇报。人类驾驶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认知管控的辅助方式可以使人类驾驶员提前主动避免风险发生。在文献综述部分,她指出建立基于认知理论的驾驶人模型已然成为研究趋势与热点,SOR心理学模型适用于驾驶人认知场景,且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她将研究目标分为三部分,实现一种非数据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基于认知理论的驾驶人模型,实现认知管控时机自适应调整和通过高度成熟的FCW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她介绍了研究基础和工作规划。
唐揽月汇报时刻
在提问环节,孙剑老师就FCW的现实需求、驾驶人模型的应用前景、可行性等给出了建议;杭鹏老师就脑心电仪数据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提问;刘佳琦就框架内的强化学习模型进行了提问;田野老师就驾驶人认知习惯的演化、与机器的交互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小卉就强化学习模型的创新点、人在环时的采样效率、学习效率问题进行了提问;张铎就驾驶人模型的可视化表达、驾驶人模型的应用前景等给出了建议;张育林就基于认知理论的数字驾驶人模型与其它驾驶人模型的差异、优势等进行了提问。
至此,本期组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