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TOPS×

*


*

验证码加载中……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


——  孙  剑  教  授  课  题  组  ——

第88期组会:杨逸琳《非机动车跟驰行为特征研究及现有模型适用性分析》

撰稿 邵英豪   2021年03月12日 16:04:12  阅读()

2021年3月11日18:00,TOPS课题组第88期组会在通达馆A436线上线下同时召开。本次组会由20级硕士生杨逸琳就《非机动车跟驰行为特征研究及现有模型适用性分析》进行汇报。线上线下的与会成员包括孙剑教授、倪颖副教授、田野副教授及课题组全体同学。

主讲人杨逸琳首先介绍非机动车跟驰模型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非机动车的跟驰行为与传统机动车跟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包括:由单一的纵向运动变为包含横纵向的复杂运动、行驶平面由结构化道路变为二维平面。而传统的非机动车跟驰模型都是基于机动车跟驰模型进行相关修改,采用的数据也都是场地测试数据而非现实场景下的实证数据。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利用已有的场地数据与实证数据对非机动车跟驰状态下的相关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然后针对现有模型分别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现有的相关模型均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场景下非机动车跟驰行为。

汇报环节

在讨论环节开始前,倪颖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即团队在先前针对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跟驰模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非机动车现实的运动情况,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够明确对于非机动车是否存在跟驰行为,若存在,能否构建新的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描述。

提问环节

张铎从机动车跟驰行为建模的角度出发,首先对非机动车跟驰行为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而后针对是否有必要还使用场地数据进行分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周华骏认为非机动车跟驰行为与混合异质机动车流的跟驰行为类似,同样存在跟驰模式难以确定的问题。

赵晓聪表示从跟驰对象难以锚定这一问题来看,非机动跟驰行为建模与机动车在非结构化道路上的行为类似,可以参考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李建强则认为应该从场论的角度对非机动车的行为进行建模描述。

周东浩提出是否能考虑将非机动车跟驰与超车行为进行统一,利用场论模型进行描述。

田野副教授则对目前针对现有模型的证伪研究是否存在价值提出了质疑,并建议从场的角度考虑该问题。

陈晓芸则从未来研究开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的问题框架过大,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

孙剑教授也对研究方式提出了相关意见,是选择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搭建非机动车跟驰的框架,包括各影响因素,再选择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内容;还是选择自下而上的方式:针对非机动车特有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异质非机动车间的相互影响并解释其机理、跟驰模式的识别等。

最后倪颖副教授对组会进行了总结。

最近更新:2021年3月23日 13:01:55

电话:021-69583650  管理员邮箱:2015qgy@tongji.edu.cn  
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A440  邮编:201804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OPS课题组 页面浏览465,829次/访客70,12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