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TOPS×

*


*

验证码加载中……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


——  孙  剑  教  授  课  题  组  ——

第86期组会:叶颖俊《高密度瓶颈交通流主动回应汇入行为定义与建模》

撰稿 赵晓聪   2020年12月29日 09:49:19  阅读()

2020年12月24日18:00,TOPS课题组第86期组会在通达馆A436线上线下同时召开。本次组会由18级博士生叶颖俊就《高密度瓶颈交通流主动回应汇入行为定义与建模》为主题进行了汇报。线上线下的与会成员包括孙剑教授、倪颖副教授、田野副研究员及课题组全体同学。

准备时刻

主讲人叶颖俊首先介绍了快速路瓶颈失效问题严重这一研究背景,并指出,对汇入行为这一失效主要诱因的建模尚存不足。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在现有的自由换道、协作换道和压迫换道三类换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换道类型——主动回应汇入,以实现对快速路汇入区换道行为的更细致描述。

然后,以后车让行行为发生的时段作为判别依据,给出了主动回应汇入的定义,并对比了主动回应汇入与其他汇入类型的统计特征,揭示了主动回应汇入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主动回应汇入行为的建模思路,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剖析该行为的特征。

汇报时刻

在讨论环节,张铎首先提出了3个问题:①研究中默认的现有汇入类型的分类标准是否得到了公认;②主动回应汇入与协作汇入的区别;③主动回应汇入的建模是否可以提高交通仿真精度。主讲人叶颖俊分别进行了解答。

邱树涵肯定了工作的质量,但提出了主动回应汇入行为的建模过程采用了较多的子模型,是否会产生参数标定方面的弊端。

线上参会的老师同学也纷纷参与交流,田野副研究员首先就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主动回应汇入和多步逼近换道是否存在区别?②主动回应汇入的间隙范围是否更短一些?③车型的不同会导致加速性能的差异,这是否会影响间隙的集计分布?黄秀玲也提出疑问:①汇入时,汇入车辆的速度为何会下降?②案例分析中的汇入行为与压迫汇入是否相似?③为什么不用车间时距作为安全区的判断依据?主讲人叶颖俊进行了一一回应。同时,嵇昂也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优化建议。

讨论时刻

孙剑老师提出还需进一步明确主动回应汇入与其他汇入类型的区别,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指导,并鼓励大家进一步展开讨论。

赵晓聪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主动回应汇入作为一种换道行为的通用描述,并将现有的换道行为作为主动回应汇入的一种特例。

周东浩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主动回应汇入是压迫换道和协作换道的过渡行为,并通过引入“求偶”的例子,生动而又深刻地解读了主动回应汇入中的交互现象。期间,倪颖副教授指出,快速路汇入区的车辆的汇入意图是明确的,这与通常意义上的换道存在一定区别。

刘晗也就换道类型判别依据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主动回应汇入与现有汇入类型存在概念交叉,并建议进一步明确主动回应汇入的定义方式。

倪颖副教授接着对示例中的图示以及非连续换道行为的建模方式提出了疑问和建议,最后,对组会进行了总结。

最近更新:2021年1月8日 20:12:01

电话:021-69583650  管理员邮箱:2015qgy@tongji.edu.cn  
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A440  邮编:201804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OPS课题组 页面浏览465,829次/访客70,12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