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17:30~19:30,TOPS课题组在通达馆517举行了第36期组会,与会成员有孙剑教授、倪颖副教授及课题组全体同学。本期组会由2017届博士李逸昕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机非标线隔离路段非机动车越线行为研究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首先李逸昕谈及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随着中国非机动车保有量的提升,非机动车骑行者在机非标线隔离路段中,因为超车和避让路边停靠的机动车而越线进入机动车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这样的现象引出了接下来的问题,非机动车越线行为产生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描述?
之后李逸昕将越线行为分为超车越线与避让越线行为,通过对实地调查的非机动车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了这两种越线行为的规律特征。再利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通过绘制流量—速度—密度基本图来判断模型对于非机动车越线行为的描述效果,得到的仿真结果良好。
汇报进行时
最后李逸昕对现有研究的缺陷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在简述了舒适空间理论之后,提出在后续研究中期望将舒适空间理论与现有研究成果相结合以解决以下问题:寻找可以描述舒适空间边界的模型,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标定。解释非机动车骑行者对于越线行为的决策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同时讨论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内行驶时,对于横向侵入的深度的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并且研究在避让行为结束后,非机动车骑行者对于是否返回非机动车的决策过程。
汇报结束后,课题组的同学们与李逸昕就汇报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李旭红、马子安分别对研究的意义与方向提出来自己的看法。
倪颖老师也提及了自己对于接下来的研究的一些期望,首先要将舒适空间理论拓展到机非标线隔离路段,因为考虑到机动车的影响,问题的复杂性有所上升,所以必须理清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其次希望能利用该理论从机理上解释非机动车骑行者的认知、期望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希望可以利用舒适空间理论来解释不同的非机动车越线行为。
孙剑老师首先针对课题组同学们对此研究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认为此研究对于交通的意义在于可依据理论改善非机动车的行驶环境,并且非机动车越线行为预测对于自动驾驶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之后对于李逸昕接下来的研究内容做出了展望,认为应先利用更为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非机动车越线行为,再依据元胞自动机等理论预测非机动车的越线行为,然后尝试利用舒适空间理论解释预测结果,最后希望可以计算得出舒适空间理论的具体参数。
最后孙老师和倪老师对于课题组的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强调在做学术研究时必须要把问题聚焦,确定研究方向,在撰写论文时要深入谈及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突出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最近更新:2018年3月11日 17: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