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博采众长,2020年11月12日下午,TOPS课题组组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研究交流,希望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借鉴,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打开新思路,推动研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TOPS课题组有幸邀请到了汽车学院的黄岩军特聘研究员、陈君毅老师以及冷搏博士后和汽车学院的四位博士生进行了交流汇报。参会人员有孙剑教授、田野副研究员以及TOPS课题组部分成员。
会议安排
交通学院TOPS课题组田野副研究员首先作了《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仿真测试服务系统》的报告。报告从现有交通流模型的缺陷出发,介绍了TESS NG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指出针对中国特有的复杂混行交通流模型,真实可信的交通流模型对HAV测试极其重要。报告还介绍了通过场景自动注入、交通流注入、测试自动化以及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闭环测试服务体系。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测试中的随机事件、重要度抽样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汇报时刻
汽车学院博士生邢星宇作了题为《基于证伪的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测试方法研究》的报告。报告从自动驾驶系统测试技术的挑战出发,介绍了基于证伪的关键场景生成方法。并以安全性测试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技术路线,即基于安全分析方法导出危险场景然后基于搜索算法生成关键场景。报告还介绍了基于硬件在环的自动化测试平台,并列出了未来研究计划。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参数维度降低、测试初始条件、周围车辆交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汇报时刻
交通学院硕士生张赫作了题为《智能汽车场景虚拟重构与测试自动化研究》的报告。报告从智能汽车研发中长周期、大规模的路测问题出发,介绍了仿真测试的优势及目前测试自动化的研究空白。从测试覆盖率评价、测试场景生成、危险率加速评估、测试自动化的比较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测试场景中连续参数遍历方法、代理模型的获得与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汇报时刻
汽车学院博士生蒙昊蓝作了题为《基于NDS的车辆交互过程中社会合作性评价方法》的报告。报告社会合作性的定义与背景出发,介绍了社会合作性在交通交互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一套基于NDS的车辆交互过程中社会合作性评价方法,包括主客观评价指标的选取、基于神经网络的社会主客体映射评价方法等方面。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标签的定义、社会合作性的空间尺度、数据集的收集和使用及利他性的界定进行了讨论。
汇报时刻
交通学院博士生齐骁作了题为《智能汽车行为安全评估》的报告。报告从智能汽车测试的角度出发,提出智能汽车的行为需要有一定的拟人性。基于跟驰场景对智能汽车的驾驶能力评估提出了系统性的流程,包括驾驶行为谱模型、驾驶能力评估指标等方面,并对其他场景的拓展进行了展望。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针对智能车的拟人评价标准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汇报时刻
汽车学院博士生李拙人作了题为《最后一公里智能驾驶系统研发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从智能泊车的应用场景出发,介绍了目前智能泊车系统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研究了一整套智能泊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系统、基于环视的库位检测、基于双目视觉的车道线与障碍物识别、基于人工路标与惯导信息融合的室内车库SLAM、自动泊车路径规划等等。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库位定位的视觉遮挡问题、斜车库的检测问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汇报时刻
交通学院博士生赵晓聪作了题为《智能汽车交互式规划决策》的报告,报告从智能驾驶决策中的挑战出发,提出了目前交互式规划决策中的问题,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接下来从交叉口处左转预期协作运动规划,基于推理网络的多交互环境状态推演,智能汽车自主决策行为强化学习与应用,基于当前期望速度的可适应性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等方面介绍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从交互式决策机理解构,多维仿真实验平台构建,智能决策全链路实验平台开发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就认知-决策耦合的内容,渐进协同模型的反复交互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汇报时刻
汽车学院博士生董世营作了题为《车路协同下智能汽车的行驶预测控制》的报告。报告从车路协同背景下提出的准确、有效、快速的要求出发,介绍了电动汽车预测巡航、考虑路口等待队列的连续多交叉口经济型驾驶、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网联HEV实时预测节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针对工程上的可行性、数据的精度、信息的获取、数据隐私、信号灯控制、真实对于交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汇报时刻
最终,老师们对汽车、交通、控制等学科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进行了讨论与总结,提出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要从整体考虑,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最近更新:2020年11月16日 14:30:17